中新网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蔡敏婕)“2023从都国际论坛”5日闭幕,论坛上发布《从都宣言》(2023),呼吁以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全球的事务要由大家商量着来办。
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中友协、广东省人民政府及世界领袖联盟共同主办。40多国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外国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复苏与全球合作、全球性挑战与应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议题进行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从都宣言》(2023)认为,当今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演变,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同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依然不可阻挡。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共同开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构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全球经济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通货膨胀、战争和制裁以及全球供应链中断,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贫困和饥饿正在加剧。各国应承担集体责任、采取合作举措,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与此同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必须得到落实。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各国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立即采取果断的气候行动。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必须调动尽可能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
世界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时期。数字技术创新仍是全球战略重点,是实现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性、关键性力量。论坛呼吁各国在激活传统领域合作潜力的同时,拓展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领域合作活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全球性危机方面的积极作用。(完)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郑州12月5日电 (记者 韩章云)在浙江,依托5G通信网络,“生态大脑”精准实现大气污染排查;在上海,土壤污染防治“一网统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在河南,“5G+智慧黄河”项目构建了覆盖广泛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
2023世界5G大会分论坛“5G与绿色环保论坛”在郑州举行。韩章云 摄
12月5日,2023世界5G大会分论坛“5G与绿色环保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以“5G赋能环保 守护青山绿水”为主题,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就5G助力生态保护、5G增效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未来环保建设问题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大数据的强力支撑下,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为5微克/立方米到56微克/立方米,开闭幕式当天PM2.5浓度分别为5微克/立方米和9微克/立方米。”以北京冬奥会举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融合大气环境观测、污染排放清单、数据模式模拟等手段,可对各项减排措施成效进行量化评估,从而有效实现大气污染防治。
2023世界5G大会将于12月6日在郑州开幕。韩章云 摄
河南是国家粮食核心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是黄河流域主要沿线省份,且位于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全国生态环境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李维群介绍,近年来,河南依托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建设生态环境数据中台、生态环境信息服务门户等8个体系,以推动生态环境信息整合共享、协同管理、智能服务,努力实现污染管控科学化、环境评估智能化、企业监管精细化。
今年是5G进入商用的第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8.1%;5G移动电话用户达7.54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43.7%;5G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5G应用赋能千行百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致辞。韩章云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在论坛上表示,目前,生态环保工作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攻坚期,也是向科技要生产力的关键期,从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三水统筹”角度出发,还需要5G等现代数字技术赋能监测、预警、治理平台的搭建与维护。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建议,自然保护行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依托技术手段提升保护水平。同时将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各细分领域的基础设施打造成共建共享的数字平台,以降低数字基础设施部署的难度和成本,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更高效保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