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病上课上学的要求,要迅速落地落实,不折不扣地传递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长和学生。
新京报报道,教育部于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冬季学校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做好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通知要求,指导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师生做好防护、及时就诊、规范治疗、科学用药,不带病上课上学。
此前,针对医院儿科诊室里孩子们边输液边做作业的现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学校对学生患病期间的作业一律不做硬性要求,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一切以孩子身体为重。
从“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到“不带病上课上学”,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当前这波疫情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表态也越来越明确具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听得见这一声音,并迅速落地落实,把“部令”不折不扣地传递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长和学生。
要看到,教育部这一通知要求,是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具体和细化。这也是“全国一盘棋”的必然。
作为易感人群,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保障师生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很多阻力其实并不在于“道理”,而在于如何真正按照“道理”去做事情,如何真正把不带病上课上学当成一个常识,进而形成共识。
经历过3年疫情的学校和家长,不可能不知道防范流行病的重要性。然而,知道是一回事,如何选择则是另一回事;此时知道是一回事,彼时能不能落实是另一回事。不然,就很难解释为何那么多孩子都在一边打吊针一边写作业,更不能解释,不少孩子为什么还在带病上学。
相信家长们都有些无奈。比如说,孩子病了,不太乐意请假,担心班主任老师态度不好,担心孩子从此在班主任那里“挂了号”。一句话,担心孩子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心理上再受到压力乃至伤害。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现实中,一些学校过于强调纪律、秩序,往往就会导致孩子们一般情况下不敢请假。这中间,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心存焦虑,怕落下功课、怕孩子跟不上节奏等。尽管这种焦虑在若干年后看,或许是过虑了,但在当时,很难有家长完全放得下。
而在学校看来,同样显得很心事重重。一方面,学校每天都在尽力统计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掌握请假学生的数量、比例;另一方面,则在通过各种渠道追着学生要求听课、完成作业。尤其是如今,中小学大多有了远程教学设施,学生即便请假,往往也被要求在家上网课。
学校的这些做法,非但没能消除家长和学生的顾虑,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不能、不愿完全做一个病人,自由和放松更加难得。
这样的僵局必须打破。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言,明确不带病上课上学,等于是画出了一条基本的教学底线,所有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都应一体遵守。从学校和家长而言,这也应该成为共识。
上课上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重要。学生生病期间不必上课上学,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也能稍稍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康复。这样做,不仅不会落下学业,反而会因为张弛有度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落下的课程和作业,学校也完全有机会再行补齐。
不带病上课上学,本该是常识,如今却要教育部下发通知确认。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如今的中小学学生减负任重道远,仍须举一反三,持续发力,从尊重常识、爱护孩子开始,下大力气把孩子们肩头上山一样的压力减下来。(新京报) 【编辑:付子豪】
中新网杭州12月5日电(鲍梦妮)12月5日,记者从《杭州市推进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施办法(修订)》政策解读及相关建设情况发布会获悉,目前杭州已建成各类充电设施约26.8万个,其中自用充电设施约23.6万个,公共充电设施约3.2万个。
西湖区转塘狮子社区充电站。 鲍梦妮 摄
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狮子社区充电站,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整齐地排列于充电桩前。在手机APP完成“爱车认证”后,车主仅需插入充电枪,充电桩即可自动完成识别车型、启动充电、充电停止及订单结算等全部流程。
“充电站配置64把直流快充枪,单枪最大充电功率可达150千瓦,每天服务近400名充电用户。站内配置了休息室、无人超市、餐饮、厕所等配套设施。在充电高峰时段,现场设有‘充电站长’为用户提供服务,引导车辆规范充电。”杭州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申思介绍。
这座智能、高效、惠民的充电站,正是杭州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当下,杭州通过市级监管服务平台“杭州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数字赋能日常监管,已有两千多个公共充电站、三万多把充电枪接入该系统,可动态实时掌握每个充电设施运营情况。
“例如当充电设施发生故障,平台会第一时间将故障信息推送给企业,督促企业及时修复故障充电设施,提高充电设施完好率,保证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求。”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许江介绍。
如此考量在于应对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近两年,杭州每年新增电动汽车超20万辆,占年度新增总量60%以上。目前该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2.8万辆,约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8%。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乡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亦是为城乡共享新能源交通方式“铺路搭桥”。今年7月,浙江要求“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打造“新能源汽车下乡‘浙江模式’”。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之一的杭州,以打造“城乡半小时充电圈”为目标,将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纳入城乡风貌、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和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指导标准,制订向乡村地区倾斜的资金奖补政策,引导激励充电设施企业在乡村地区投资建设公共充电站。
截至目前,杭州市已有乡村公共充电设施3577个,基本实现公共充电站“县县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中心镇、中心村、A级景区、公路沿线、民宿等场景提前布局。力争至2025年底,乡村地区充电设施总量达到6200个以上,建成‘乡镇全覆盖’的乡村公共充电设施网络。”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处处长王宇波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