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28日电(鲍梦妮)11月28日,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全国决赛闭幕式在杭州举行。
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全国决赛闭幕式。 鲍梦妮 摄
本次大赛设置主体赛(职业技能竞赛)、专项赛(创新创效竞赛)两项赛事,其中主体赛于11月25日—28日在杭州举办,聚焦新领域、新职业,设置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S表示数字职业)、无人机驾驶员、仪器仪表维修工、机床装调维修工等5个竞赛职业(工种)。最终共有来自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36名选手同台竞技。
杭州技师学院飞机维修专业学生张洪瑞夺得本届大赛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驾驶员金奖。“之前我曾陪学长参加‘振兴杯’,这次是自己参赛,确实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希望能以大赛为起点,今后成为一名无人机驾驶教师。”
据悉,此次全国决赛获前20名的选手,符合条件的,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且根据现场发布的“振兴杯”杭州市专项人才激励政策显示,获各职业(工种)前5名的选手,三年内来杭州工作的,且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满一年的,可认定为杭州市D类人才,享受购房补贴、车牌竞拍补贴等系列配套政策。
此外,获各职业(工种)6-10名的选手,三年内来杭州工作的,且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满一年的,可认定为杭州市E类人才,享受租房补贴等系列配套政策。获各职业(工种)前3名的选手,对符合条件的,并与杭州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且工作满一年的,优先推荐“杭州工匠”称号。在大赛决赛获各职业(工种)前20名的选手,符合条件的,授予“杭州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当日,大赛配套举行青年技能人才招聘会,60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与青年技能人才面对面交流。同时,超过1200家单位线上设岗招聘,涵盖数字经济、生物制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金融服务等行业。
据共青团浙江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江以“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竞赛、青工创新创效大赛等赛事活动为牵动,已累计遴选“浙江青年工匠”近4000名,选树全国青年岗位能手85人、省级技术能手51人、省级青年岗位能手486人。(完)
中新网郑州11月28日电 (记者 韩章云)初冬时节,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里,游客们沉浸式畅游地下古民居,体验传统陕州民俗风情。地坑院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遗,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市场的升温,这一非遗技艺也被更多的人关注到。
图为游客畅游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资料图) 韩章云 摄
曾经,有说头、没看头、难见实物、难以体验等问题,一直束缚着非遗文化的发展,如今,这样的局面正在改变。11月28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河南文旅部门负责人通报,当前,该省通过法律法规保护、资金支持、创新转化等方式,让非遗“出圈”,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承俊介绍,河南已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1030个;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万余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6名,省级1147名。4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河南省财政近三年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约1.2亿元。
图为外国留学生在河南焦作学习太极拳。(资料图)韩章云 摄
当前,河南正通过多种方式助力非遗被“活化”为可看可感、可亲可爱的产品及体验场景。
吕承俊介绍,河南先后组织100多个非遗项目和300多名传承人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全国性展览展会,展示河南非遗魅力;同时,创新举办2022河南“寻找非遗新青年”活动,挖掘培育青年传承人群,带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支持景区、场馆打造“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
此外,河南还创新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引入国内优质团队,先后在河南省15个乡村(古镇、景区)挖掘非遗内涵,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开展乡村营造活动,共落地140个非遗空间、149项非遗文创,探索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经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而“非遗购物节”则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活动覆盖超2000家非遗店铺,销售额破1亿元。
如今,行走河南,无论是景区还是文化场馆,或是夜市、街区,民众“拥抱”非遗的机会大大增加。洛阳,随着汉服风起,洛绣被匠人们用于汉服制作;在开封,观众可以在开封市博物馆体验朱仙镇年画制作;在信阳,游客有机会亲手炒作毛尖茶;在焦作,太极拳文化吸引不少外国人到陈家沟拜师学艺……一大批好看、好玩、好吃的非遗已积累大批“粉丝”,消费者也乐于为之买单。
吕承俊表示,非遗源于生活,“出圈”亦是回归,河南将持续做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播,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