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蔡敏婕)“2023从都国际论坛”5日闭幕,论坛上发布《从都宣言》(2023),呼吁以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全球的事务要由大家商量着来办。
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中友协、广东省人民政府及世界领袖联盟共同主办。40多国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外国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复苏与全球合作、全球性挑战与应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议题进行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从都宣言》(2023)认为,当今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演变,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同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依然不可阻挡。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共同开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构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全球经济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通货膨胀、战争和制裁以及全球供应链中断,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贫困和饥饿正在加剧。各国应承担集体责任、采取合作举措,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与此同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必须得到落实。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各国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立即采取果断的气候行动。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必须调动尽可能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
世界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时期。数字技术创新仍是全球战略重点,是实现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性、关键性力量。论坛呼吁各国在激活传统领域合作潜力的同时,拓展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领域合作活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全球性危机方面的积极作用。(完) 【编辑:唐炜妮】
中国日报网12月5日电 据欧洲《现代外交》杂志网站3日刊文报道指出,美西方“榨取性”的国际金融体系、强制执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使许多“全球南方”的贫穷国家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
欧洲《现代外交》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文章指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或即将面临债务困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支撑奴隶贸易的投机性融资,它可以被视为殖民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和种族化的权力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美西方金融机构和私人银行如贝莱德集团(Blackrock)、摩根大通(JP Morgan)、汇丰银行(HSBC)和瑞银集团(UBS)等正从“全球南方”的一些最贫穷国家不断获取利益。当他们从中获利数百万美元时,低收入国家却在为医疗保健、教育等基本服务以及应对紧迫的气候危机分配资金方面举步维艰。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最贫穷国家积累的不可持续债务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增加。文章认为,这主要是由全球性经济放缓和利率飙升造成的。这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为选择优先偿还债务,则无法满足医疗保健和其他发展优先事项等基本需求,使他们直接受到毁灭性洪水和气候危机加剧的影响。这种不平衡使经济差距循环往复,阻碍了这些“全球南方”国家的进步。
文章提到,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西方对低收入国家的贷款显著增加,来自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的大量公共资金直接流向伦敦和纽约等主要金融中心的银行。在当前的国际金融架构下,殖民时代困扰贫困团体和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的剥削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因此,这些国家越来越有可能成为“债务殖民地”,陷入无休止的负债循环。
当低收入国家需要国际金融机构的紧急财政援助时,付出的代价则是沉重的。这些国家会被要求实施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减税等政策来换取贷款,而这些附加条件,即所谓的结构调整方案,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已导致许多经济体遭到破坏,并加剧了其他经济体的不平等,使贫困循环往复。
文章最后强调,为解决这一金融体系的系统性缺陷,需要进行各种改革。除了对现有相关法规进行优化,还需对那些很大程度上由富裕国家主导决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内部的投票方式进行改革,旨在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全球金融格局。而当务之急则是打破全球金融体系固有的不公正态势,实现真正的转型变革,需要转向以经济正义为优先的国际金融新模式。这就需要重新构想和调整国际金融架构的基本原则,以创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体系,解决世界上根深蒂固的不平等问题。